古厝虽破,但曾聚居了许多陆氏宗亲。 仙游陆姓主要聚居在盖尾镇盖南村,在其他乡镇只有零星分布,仙游陆姓人乃南宋抗元名臣陆秀夫之后。 陆秀夫,南宋左丞相,抗元名臣,与文天祥、张世杰并称为“宋末三杰”。南宋末,宋军在芜湖战败,元兵乘胜南下,陆秀夫护送益卫二王入闽,招募兵勇,坚持抗元,南移至枫亭时,娶枫亭镇东宅村侍郎蔡曰忠之女蔡荔娘为妻。尔后,继续率领兴化地区的十万义勇军,保护幼帝退到广东,继续与元军周旋,留下蔡荔娘在枫亭。崖山海战兵败,背着卫王赵昺赴海而死,时年四十四岁。 陆秀夫出生于江苏盐城,相传祖籍河南。因此,盖南陆姓一族古厝门前有“嵩山家声大,河南世第高。” 盖南村陆姓后人主要聚居在坑头自然村,这里的老人口口相传,因为怕遭到元军迫害,陆秀夫跳海殉国时,蔡荔娘逃往惠安等地,生一子,名陆钊,这便是仙游陆姓先祖。怀着国仇家恨,蔡荔娘曾经立下家规,不让子孙后世考取功名,不为元朝官。因此,陆姓一族为官较少,一直到第五代才出一名御史。 陆姓后人分散于惠安、仙游各地,我县城区、郊尾镇都有零星分布。仙游各地的陆姓后人一直来往频繁。村里的老人告诉记者,解放前,他们和城关陆姓族人曾商议要合建祠堂,后因时局变化而作罢。 为官者寡,陆姓后人大多务农、做些小生意。盖南村的祖先正是从郊尾迁移至此,祖先信仲公便是以小本生意谋生,原本租住在坑头,后来逐渐在此生根壮大。 盖南村人多地少,后世子孙也多以经商为主。这里一直是仙游特色美食——兴化米粉重要的产地,曾经,这里的成年人几乎都会做米粉。 已经85岁高龄的陆金先,家族世代都是做米粉的好手。他13岁开始做米粉,直到50岁,他的孩子也能做得一手好米粉。做米粉是个辛苦活,熬夜加工不说,工序还十分繁琐。头天就要把米泡软,磨成米浆、沥干。这天晚上12点就要起床,将沥干的米浆团揉至筋道,上锅蒸至半熟,继续揉至更筋道,制成细细的米粉,再上锅蒸,蒸熟后水洗,这时候已经天亮了,水洗后的米粉需要明媚的阳光将其晒干,才能便于保鲜。 “做米粉十分辛苦,都是光着膀子在干活,就是下霜的天气,也能忙活出一身汗。”回首艰苦岁月,陆金先直摇头,他也早已经把家里手工制作米粉所用的工具清理了。现在制作米粉的很多工具都被机器所替代。 做好了米粉,还要挑到四处去卖,城里、赖店镇这都算近的。“3天能挣8斤米。”陆金先清楚地记着,小本生意的回报有多低。 做米粉的诀窍有很多,掌握了这些细小的窍门就能做成好吃的米粉。陆姓一族主要聚居在盖南村坑头自然村,曾经制作坑头米粉的大约有二三十户人家,现在仅剩五六家。坑头自然村,陆友望家里,这是村里仅剩的几家米粉加工作坊之一。陆友望也是从小就跟爷爷和父亲学会了做米粉,至今已经数十年,如今有了机器和发达的交通工具,他的米粉批发到各个店铺,不用像父亲那般辛苦,产量也大幅提高。 “以前一天只能做一二十斤,现在用机器替代,一天能做上千斤。”陆友望家门前的田野里,搭满了木架,专门用于晒米粉。“做米粉要看天气,一定要晴天才敢做。现在虽然有了机器,但制作的工序却是一步不能少的。”做米粉的时候,陆友望仍然要熬夜,为了沐浴充足的阳光,晾晒出美味的米粉。 人多地少,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除了制作米粉,越来越多的陆姓人走出这一亩三分地,继续敲打算盘,打起小生意经,他们早早地去往全国各个地方,办起了加油站,村里90%以上的村民都参与其中,这些年也因此日子越来越红火。 陆姓图腾 以危屋华盖重屋(中)和日月升降符号“非”组成(左右)。来源有四,得姓始祖:陆终。 寻根问祖 仙游陆姓 名臣之后 《姓苑》记述,古代帝皇颛顼的孙子叫吴回,在尧帝时代担任火神祝融,他有个儿子名终,被封地在陆乡(今山东平原县一带),所以人们称他为陆终。陆终的后世子孙以陆为自己姓的,称姓陆。 战国时,齐宣王少子名田通,字季达,受封于陆邑(今山东省平原县一带),其后人以陆为姓。 唐建中初,有陆长原者,官授福建刺史入闽,筑建“福建行都指挥司”于福州。唐乾符年间,黄巢兵入,毁于战火。陆蕴,宋代知建州;其弟陆藻,宋宣和(1119年-1125年)中知泉州。兄弟同在福建仕官,落籍于闽。 莆田陆姓多为南宋大臣陆秀夫后裔。陆秀夫,字君实,楚州盐城(今江苏盐城)人。宋恭宗德祐二年(1276年)元军陷临安(今杭州),次年陆秀夫随少帝赵昺入莆,居枫亭。杨太后以忠臣不可无后为旨意,主婚以枫亭蔡曰忠之女蔡荔娘配之。次年二月元兵陷崖山(广东省新会县南)陆背负少帝赵昺投海而死。陆秀夫殉难后,蔡荔娘生下一子叫陆钊,母子隐居于枫亭、泉里嵩山。陆钊长大后传两子:玖三、玖五。玖三居枫亭,玖五居泉里(今秀屿区东庄镇)。其后子孙散居秀屿、白山、石塘、灵川青山、仙游县前、盖尾、盖南、杉尾、枫亭,仙游城关、赖店等地。 家风家训 陆氏家训 欲寡精神爽,思多血气衰。 少杯不乱性,忍气免伤财。 贵自辛勤得,富后伦约来。 温柔终有益,强暴必招灾。 正直真君子,刁唆是祸胎。 养寿须修德,欺心枉吃斋。 衙门休出入,乡党要和谐。 暗中休放箭,巧处藏些呆。 安分身无辱,防非口莫开。 族人依此语,灾退福星回。 采访手记 告别贫困 迎来富裕 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神州大地的每个角落,农民的生活水平都逐渐得到了提高。本期“百姓故事会”来到盖尾镇盖南村,记者看到村里随处可见颇具现代化气息的小洋楼,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盖南村有2800多人口,而可耕种的土地只有600多亩,是典型的地少人多的村庄,以前这里温饱都得不到解决。谈及如今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村里老人陆金先告诉记者,这一切都要归于改革开放。改革开放对于农民来说,是上一代人的苦尽甘来,从改革前的衣不遮体食不果腹,逐渐走上了丰衣足食的道路。农民普遍解决了温饱问题,为了在市场经济的潮涌下致富,盖南村村民开始了新一轮的向城市进军,从事加油站和米粉制作行业,纷纷走上致富的道路。在外面赚到钱后,村民们一般都会回来盖房,让家里人过上幸福稳定的生活。 虽然我们没见证改革开放前后的巨大变化,但是从身边经历改革开放人的声音中,都能感受到他们对改革开放的掌声。此时,正值奋斗年龄的我们,也应当抓住机会,不断努力,充实自己,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传家之宝 清朝老井 养育几代人 都说饮水必当思源, 81岁的陆氏宗亲陆元荣心里怀念着这样一口井,“以前家里穷,自己十几岁时就会去盖尾镇古店村西埔小组那里的陆姓山上砍柴谋生,口渴累时总会在山脚下的井边休息饮水,井水十分清甜,到如今自己还时常想念起井水的味道。”陆元荣老人说。 陆元荣告诉记者,这是一口特殊的井,之所以说“特别”二字,是因为这口井的每一块砖上都刻着陆字,是属于他们陆家的井。老人说,这口井从自己的父辈那一代开始就存在了,据传建于清朝,至于它是怎么由来的,却没有人知道,只知道它饮育了很多陆氏宗亲,每个姓陆的人都知道井的存在。曾一度成为是陆氏家族团结的一个标志。 采访期间,每每说起那口井,陆姓宗亲们脸上总会流露出高兴自豪的表情。可当记者提到要去井所在地看看这口陆姓井时,大伙们黯然失色,一脸遗憾。 陆元荣摇摇头说,井不在了,因为井旁边的古厝翻新需要,就把井给填埋了。老人失落地告诉记者,虽然它不再了,但是成为大家心里的一个念想和遗憾。 凡人优品 企业家创立公益基金 盖尾镇盖南村历来有尊师重教的良好风气,村里在外企业家更是致富不忘回报桑梓,情系家乡教育事业。2013年,在该村乡贤的倡议下,村里企业家们先后捐助200多万元,陆氏宗亲们也踊跃加入,成立了盖南村公益事业发展基金会。 盖南村村书记陆国辉告诉记者,为了能让基金会发挥作用,切实帮助那些读不起书的孩子,鼓励取得优异成绩的学生,基金会规定,本村籍学生被国内知名大学(清华、北大)录取的,一次性奖励3万元,考上博士研究生的每人奖励6千元,考上硕士研究生和本科一批的每人奖金3千元,考进本科二批的每人奖金2千元,考进本科却因家庭特困无法上学者,经本人申请,基金会讨论研究给予适当资助。此外,基金会还在六一节表彰盖南村学校的“三好学生”、奖励优秀教师并资助改善学校办学条件。 几年来,基金会除了发挥其奖教、奖学以促进教育发展的功能处,还融入了敬老、济困等社会福利事业。“基金会每年春节都会慰问村里的老人,70岁老人慰问金每人200元,80岁老人慰问金每人500元,90岁老人每人慰问金800元。”陆国辉说道,基金会热心资助因患重病需手术的贫困家庭,同时还会资助村里公益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卫生卫生条件等,真正为村里人做点事、出点力。 老教师组建乡村乐队 在盖尾镇盖南村坑头自然小组,说起村里的和谐友爱家庭,盖南村村支书告诉记者,陆金珍老人一家算是村里的典范了。 这天,天空灰蒙,还下着细密的雨,给采访增加了不少麻烦事。但是记者一行人来到老人陆金珍家门口时,就被一曲优美的《陶金令》给迷住了,“飞梭织网,唱渔歌,哎嗨哎哟,一人唱来百人和”。 记者在陆金珍家看到,宽敞的大厅里,十几个人有序排开,有的弹扬琴,有的拉二胡,有的吹笛子,分工明确,谱写出一曲曲优美歌曲(如图)。 今年76岁,陆金珍,是早年五年专学生,后来在盖南小学当教师。对音乐有浓厚兴趣的他,1992年买了一台电子琴后,他就自己摸索自学电子琴,后来慢慢的他又自学扬琴、二胡、手风琴等乐器,老人告诉记者,自己不算专业,但是各种乐器都会一点,家里十音八乐所需的乐器自己家里都有。 在采访期间,记者发现,老人的女儿陆文容也是乐队的成员之一,负责主唱和扬琴弹奏。陆文容告诉记者,自己从小就受父亲的熏陶,对音乐也有浓厚的兴趣,在父亲身边久了慢慢的就懂得一些音乐的知识了。 陆文容告诉记者,现在她的孩子长大了,自己终于可以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情,因为父亲喜欢十音八乐,她就陪老人一起玩起乐队了。陆文容说,现在的老人平时有时间,但是没地方玩,像现在这样聚在自己家里玩玩音乐,不仅能让他们消磨时间,同时他们每天受音乐的感染每个人都是笑眯眯,看起来年轻了好几十岁。 “自己‘乐队’的成员来自各个地方,有盖尾的,有赖店的,每天他们只要有时间,不管刮风下雨都会来家里一起玩音乐。”陆金珍说,他十分欣慰子女全力支持自己玩音乐,平时,只要大伙们来家里玩,儿女们总会热情招待大家,所以大家也都喜欢来他家玩。 责编:陆明杰 来源:盖尾通 校对:校勘办 想了解更多陆氏文化和热点资讯, 敬请关注【陆氏大家庭】公众号! 转发就是支持,点赞就是鼓励! 感恩有你 因你而变 欢迎你提供各种陆氏喜讯、喜事、家谱等资讯与线索 投稿邮箱:38888888@163.com 陆氏大家庭 长按左边二维码 感谢您的关注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加国头条 属于信息发布平台,加国头条 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0 Comments